环卫清扫车的普及改变了传统清洁行业的面貌,但在这项技术背后,是一群默默适应的劳动者——环卫工人。他们的故事,折射出技术进步与社会关怀的平衡之道。
从扫帚到方向盘:技能的升级
55岁的李师傅在环卫岗位工作了20年。他回忆道:“以前靠扫帚和簸箕,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。”如今,他通过培训成为清扫车驾驶员,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,身体负担也减轻了。但像他这样成功转型的工人并非全部,许多年长者因文化水平有限,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。
人机协作的新模式
在杭州,环卫部门推行“人机协作”模式:清扫车负责主干道,工人辅助清理机械难以触及的角落。这种分工既保障了就业,又提升了整体清洁度。数据显示,该模式使工人日均步行距离减少60%,中暑事故率下降45%。
政策支持与职业尊严
部分地区已出台政策,将环卫工人培训纳入财政补贴范围。例如,上海市为2000余名工人提供免费驾驶课程,并增设“环卫设备操作师”职称,提升职业认同感。
技术不应取代人,而应服务于人。唯有兼顾效率与人文关怀,环卫清扫车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。